网上有关“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
本篇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详细翻译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孔子说:“我从未见过喜爱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喜爱仁德的人,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只是为了不使不仁德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仁德方面吗?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或许有这样的人,只是我没有见过罢了。”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类型不一。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心怀的是仁德;小人则怀恋乡土。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如果依据个人的利益去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难道这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本领。不愁没人知道自己,应该追求能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商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其年迈而有所担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错误,这样的事比较少。”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进谏君主过于频繁,就会遭受侮辱;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百度百科—论语
关于“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惊艳的康哥]投稿,不代表博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boyu.cn/sz/57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羽号的签约作者“惊艳的康哥”!
希望本篇文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羽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