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什么是自残心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自残心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自残是一种变态心理。
自残或者说自虐的人之所以自残或者说自虐,是因为这个人为太强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促,他渴望求得直接满足,但复杂理性却缺乏常态的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结果,复杂理性为实现个体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求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只好返求于内,
求助理性典范,以一种自残或者说自虐的非同寻常的变相发泄的特殊方式,在现实中求安慰。这,就是自残或者说自虐的机制。由于在自残或者说自虐行为中,潜意识的愿望及其衍生物不能按常态进行到底,
而只能以一种自残或者说自虐的扭曲方式突围而出,在不符合社会道德与习惯要求的非自然的行为中,求得有限的满足。由此可见,自残或者说自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扰乱甚至歪曲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实属一个人心理发展的一种适应异常的机制。
当你想要自杀的时候……
在千奇百怪的人性中,有一种被心理学称为受虐性格的人,他们的行为模式以隐忍、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等为主要表现,其无意识的愿望是:以自己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施虐受虐,常不可分地在一起。作为性格特质,可能于有些人身上两者等量,也可能有人更倾施虐,或更倾受虐。需强调的是,施虐,并非只是拳打、鞭笞,更有冷漠、嫌弃、抛弃等;受虐,也并非只是被打,更有被唾弃、被控制、被羞辱等。这样的以自我伤害,或甘受他人伤害的受虐,本质上都是自虐。
自虐常以两种方式呈现:关系自虐、道德自虐。这里,只探讨关系自虐,是指不计代价地维持情感依恋关系,必需要通过和人的关系来确定自我。关系中的他/她无法接受分离,感觉分离危机时会强调:我可以改变我自己,牺牲我自己,让我做什么都可以,求你喜欢我,不喜欢也没关系,但求你别离开我。
然而,恐惧——孤独、被抛弃,应是关系自虐的核心动力。在“她为人好,但为何难建亲密关系”中的K女士有这一恐惧,苏大强这类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能作为被热议的现象,本说明苏大强是普遍而备受关注的存在。不过人们看到和认为最多的,是苏大强性格的懦弱、自私,忽略了他身上的关系自虐。何以理解?
问题的提出:苏大强,老婆逝世时才60出头,他怎就生活不能自理?儿女以不同的方式孝敬他、照顾他,但他为何不觉得幸福,动辄不是郁闷寡欢,就是紧张暴怒?
得补充一下,受虐者还有一些怪异的特质,如:努力使得别人的帮助都变成徒劳;遇到某种好事发生时,他的反应会觉得沮丧、愧疚,非得搞出点什么名堂来,让自己感到痛苦;有意无意地激怒别人,或使别人拒绝自己,而后又感到受挫、或者被羞辱;不愿意承认自己能行,总把自己人生重要的事情搞砸,尽管自己是有能力做好,等等。
苏大强,是这些怪异的经典,他在亲密关系中将“虐”发挥得淋漓尽致。1)与大儿子苏明哲,可谓一对受虐者,他用极其虚弱者身份,成功的粘住了大儿子的怜悯、过分关照。2)与二儿子苏明成,可谓一对施受虐者,他仍以老弱身份,或激怒或楚楚可怜的方式,控制着二儿子、二媳妇的照管。 3)与女儿苏明玉,他的自虐不太管用,是因苏明玉很有边界意识,知道什么该给,什么不该给;但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能甘受苏明玉对他的谴责、语言暴力,是他潜意识的愧疚感,和怕苏明玉不认他、不养老他的恐惧作支撑。4)与保姆小蔡,他宁愿承受、并合理化保姆小蔡的欺骗性,也誓要跟她恋爱到底。
5)与妻子-苏母,苏大强始终是受害者身份,且以奇特的隐忍,几十年能扛住苏母近乎羞辱的谴责、奚落。这究竟是苏母太过霸道,还是苏大强太过懦弱?表面是这样的。但施虐与受虐角色(这里指性格),之所以能强强联合,本质上属双方共谋,即他们无意识地能满足对方之所需。苏大强作为一家男主,他奇特的隐忍,比起苏母的霸道,是更具破坏性的虐。因为,被动性攻击,隐藏着诱发、激怒情绪的功能,也往往成为挑起攻击的一方。我们并不鲜见:在许多亲密关系中,一个曾经的淑女,可能被苏大强似的被动攻击,塑造成一个泼妇。
苏大强常对儿女的怒吼:你们都不管我的死活?!又不管我啦?!我咋办?!我们不禁要问,才60余岁且身强力壮的他,为何不能独处和自理? 注意,他每一句吼的发问,都不是问询,而是质询,伴随的潜台词是:我这么孤独难过,你们也别想好过,我可以“死”要挟你管我。这个死,是受虐的极致。苏大强,本该活得好好的,也有条件过得好,但由于他潜意识积压了太多的怨和恨,不能也不愿谁过得好,而他如此受虐的潜在愿望,只因那可怕的孤独,和那深层的关系链接需要。
现实生活中,依人们对苏大强现象的热议看出,人们加深了对人性之复杂,人之命运与“原生家庭”紧密相关的理解与认识。诚然,苏大强那奇葩的关系自虐,和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恐惧,若追根溯源,应该是源自他的早年经历,和原生家庭“虐”的存在。
用荣格学派的理论讲,自虐这件事情在人类发展史上由来以久;极端的群体行为中,人类原始崇拜的背面就是自虐,将对方理想化,将自己贬入泥土,祈求对方的怜悯、观照和拯救。Cooper和Dorpat的研究认为,人们发展出受虐的模式,是为了修复自己早年在自恋形成期所遭遇的创伤记忆。并总结了自虐型人格多有这些经历:1)曾遭遇过未经处理的丧失;2)养育者都比较挑剔或常常使他们感到内疚;3)儿童常感到要为父母负责(角色反转);4)具有创伤或虐待性事件;5)有抑郁的家族史。
以上对苏大强的解读,亦证明了Dorpat等人对受虐人格研究的正确性。但本文的意义更在于:透过案例令我们去理解,现实中有许多亲密关系的冲突,是缘起个体的自虐人格,或者说,个体的自虐人格,是折磨自我、折磨关系的始作俑者,而始作俑者,又是缘起人的早年缺失各种乐趣、充盈各种强迫因素的“原生家庭”。故,本文若能引发人们,尤其做父母的对原生家庭、对子女早期养育的重视,也算是笔者的初衷。
我曾经遭遇过非常绝望的时刻,我用绝食来惩罚自己,我跑到大街上看见疾驰而过的汽车都想一头撞上去。我想,让肉身死去,精神就不会再痛苦了。当一个人伤心异常、看不到光亮的时候,TA会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对死亡充满期待。
当然,现在我还活得好好的,那种傻念头只不过是一时冲动。因为我在红尘有太多太多无法舍弃,我的亲人好友需要我,精彩的花花世界我还没看过,那么多好吃的我还没吃过……真不能就此死去。
跟身边的朋友聊起自杀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有过这种冲动。不过,大部分人都只是冲动一下,很快恢复正常。而有的人会持续在死亡边缘徘徊,甚至最后决绝地选择付诸行动,杀死自己,永远离开这个世界。
真正实施自杀行动的人,心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这时候的他们,会把“错觉”当成真实。比如说:他们觉得没有一条生路,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们,事情再也没有转机……他们的大脑很痛苦,就像是被魔鬼控制了一样,他们痛苦到无法理智思考问题,脑回路也容不下积极的想法,会出现暂时的思维窒息 。这个时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请专业的心理医生对他们进行干预。遗憾的是, 很多人不给自己这个机会,在外界还未察觉时,就已经自裁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做着一种在我看来非常伟大的工作:自杀危机干预。他们通过网络、电话或者面谈,对计划自杀的人进行心理干预。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向他们致敬。
我有一位好友曾经被巨大的打击压垮,失恋、失业、流产,所有的不幸全部被她一个人承担。流产后要卧床休养,需要人照料,而她的男朋友却连看都不看,和别的女人去逍遥自在了。她觉得自己落到那种境地是一种屈辱,因此谁都不说,一个人苦撑。她自虐,手术后几天就喝的酩酊大醉。她和我不在一个城市,我知道消息的时候,她已经有自杀的念头了。
她给我打电话,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又温馨又伤感,我听着觉得不对劲,怎么整的跟生离死别似的。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我的直觉告诉我:她一定在计划着什么。我就追问她,后来她嚎啕大哭,哭的上气不接下气,把所有难过的事情都告诉了我。说她不想活了,打算去死,但是又舍不得。
我听了非常着急,害怕她做出什么傻事,但我没有办法即刻过去。我急中生智,搜出了自杀危机干预中心的电话,恳求她一定要打过去聊聊。她听了我的话,照做了。自杀危机干预中心对她的心理安抚,再加上我的安抚,终于使她的情绪暂时稳定下来。后来我去照顾她,陪伴她走过了最艰难的人生路。现在她也过得挺好,伤心终究会过去的。
我还有一位朋友,有一天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说她一天有10次自杀的念头,她撑不下去了。我赶紧联系她,她说她跑到楼顶了,想跳下去。她的语气听起来很轻松,似乎觉得跳楼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我急得不得了,只好吓唬她:“跳楼是死不了的,而且会摔的很难看,缺胳膊少腿,丑死了。”她当时是为了试探前男友,看前男友是否在乎她的生命。可那个男人不再回复,拒接电话。她大概也因此知晓他们再无可能了,反而想好好活下去。
所以说,我特别赞同分手要爽利一点,不要给另一方留任何希望,否则牵扯不清,对人对己都是一种伤害。
她后来也慢慢走出来,继续在朋友圈活跃,日子也渐渐好起来。可我听到一种刺耳的声音:“她不就是想求关注吗,自杀个啥啊,想被人关注,也不至于用这种手段吧?”看到这样的质疑我很气愤,这种话,会对自杀计划者造成严重伤害。
人的感情是矛盾的,就算是要自杀,也一定会对人生有留恋,哪怕一点点。
他们在极其脆弱绝望的时刻,都在用生命求关注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苛责呢?
作为人类,我们就不能有一点同情心吗?我们是蛇蝎心肠吗?
我倒希望打算自杀的人发出来求关注,这样至少说明他们还对生抱有希望,还对世人抱有乞求,他们的亲人才有机会去救他们,我们才有机会去救他们!
而那些果断干脆的自杀者,是彻底的心凉了,是不给外界一个机会的,那才是真正无尽的悲伤啊。
如果你认识的人,或者身边的人有以下征兆,你可要注意了:
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
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良、沉默少语、失眠。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
如果出现以上征兆,说明TA很有可能在计划自杀。你有空可以陪伴TA,照顾TA,最好是帮忙请专业心理医生介入治疗。
如果是你自己有自杀的念头,可以和最亲近、信任的人说出来,也可以拨打自杀危机干预电话进行咨询,现在各个省会城市都有这样的电话。要立刻去看专业的心理医生,请求他们的帮助。
总之,你要向外界求助,求助他人帮你一起赶走心里的魔鬼,千万不要走上绝路。
今生只有一次,我们都要好好的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关于“什么是自残心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振宇]投稿,不代表博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boyu.cn/sz/196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羽号的签约作者“振宇”!
希望本篇文章《什么是自残心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羽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什么是自残心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自残心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自残是一种变态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