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百家姓有姓冬的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百家姓有姓冬的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宋版《百家姓》中没有冬姓。
姓氏简介:
冬姓,我国姓氏之一。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为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太史终古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简笔为氏;终古归商王朝后,其子孙皆去“纟”偏旁简笔改为冬氏,世代相传至今。第二个来源为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所设冬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古代冬官、冬卿、冬官正、冬官灵台、冬官监天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省文简化为单姓冬氏。
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
夏王朝末期,夏桀暴虐,商汤起而伐之。据史籍《路史》中记载,汤王伐夏桀,原夏王朝的太史令终古为人贤德,世人所尊重,商汤灭夏桀后,遂召邀终古入商王朝。
在上古时期,“冬”与“终”是同一个字,“冬”是“终”字的简笔,在甲骨文中通义。
第二个渊源:
上古时期,夏、商、周初皆有掌管治理水利之官,称作“水正”,至西周王朝建立后,改“水正”为“冬官”,设有冬官府司,主管官员为“大司空”。是为周王朝“六官”之一,负责掌管水利治理、土木工程、工艺制作等。
汉朝时期,改冬官府司为工部。至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曾一度改工部为冬官,后又恢复为工部之称。其后,历朝历代皆仿唐制,一律称工部尚书为“冬卿”。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曾一度模仿周制设置四辅之官,即春、夏、秋、冬四大辅政,实际上只启用了春、夏两制。
另外在唐朝时期,司天台(后世的司天监、钦天监)中即设有冬官正、冬官灵台,是专职主管四时历法的官员,由精通天文、历算、数学的学者担任。这类官称一直沿用至清朝末期。
第三个渊源:
源于西南夷,出自三国蜀汉时期西南夷苏祁邑君冬逢,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在史籍《蜀志》中记载:“三国时南夷有冬逢。”这里所指的西南夷,是蜀汉时期的彝族先民。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建立之初,丞相诸葛亮征讨了越嶲郡(今四川西昌)的高定之后,当地的叟夷数度反叛,还杀了大守龚禄、焦璜。而蜀汉政权后派去的太守只敢住在离成都不太远的安上县(今四川昭觉),“其郡徒有名而已”。
为了恢复对这越嶲郡的治理,诸葛亮再派巴郡南充国人张嶷去担任这个郡的太守。张嶷“识断明果”,是位有魄力又能干的官员,到了越嶲郡后,“诱以恩信,蛮夷皆服,颇来降附”。接着,张嶷又征讨“不承节度”的“北徼捉马”,捉住了他们的统帅魏狼,然后再将他放回去“招怀余类”,并表拜魏狼为邑侯,至此“种落三千余户皆安上供职”。使该地区趋于安定。
不久,在苏祁地区(今四川冕宁)已降的邑君冬逢和他的弟弟隗渠等又复反,于是张嶷出兵一举杀了冬逢。冬逢的妻子就是古旄牛国王的女儿。张嶷用计将冬逢的妻子稳住,而冬逢的弟弟隗渠却逃入了西徼(今四川汉源)。
西徼,就是今汉源县九襄镇旄牛都尉府主管的徼外旄牛夷之所在,也就是冬逢的老丈人“旄牛王”管辖的旄牛(今四川康定木雅)。隗渠是个“刚猛捷悍,为诸种深所畏惮”的首领,他派了两个亲信到张嶷那里诈降,以探听确实消息。可是,他的诡计一下就被精明的张嶷识破。张嶷对来者“许以重赏”,用了一个反间计,反而使这二人合谋除了隗渠,“渠死,诸种皆安”。之后,张嶷又将昔日杀害太守龚禄的“斯都耆帅李求承”捕获,“数其宿恶而诛之”。
但旄牛夷的首领狼路还是惦记着要为姑婿冬逢报仇,因此派遣他的叔父狼离到冬逢所在的地方察看形势,准备进攻,而狼离正是冬逢妻子的弟弟。张嶷知道后,反而立即派遣他的亲信和冬逢的妻子一起带着牛肉、酒等礼物前去赏赐慰劳,狼离受到赏赐,又见到了姐姐,姐弟相见十分欢悦,便率其所领的人马归顺了张嶷,张嶷“厚加赏待”,并将狼离遣送回旄牛地方。从此旄牛夷便与蜀汉政权友好相处。
原有旄牛旧道通成都,因战乱已“绝道百余年”,张嶷又派遣属下带上金银、美酒和粮食前去犒劳旄牛夷的首领狼路,“重令路姑喻意”。狼路受其恩,便率兄弟妻子以及族人一起归顺了张嶷,两相盟誓,千里旧道又得以开通。之后,张嶷奏请蜀汉朝延,封狼路为“旄牛毗王”。这就是史籍《三国志·蜀书》上所记载的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内地朝廷所封之木雅地方王”。
在冬逢的后裔子孙族人归附蜀汉政权后,有以先祖名字汉化为姓氏者,称冬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宋朝时期冬官大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宋朝时期,宋孝宗赵慎在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仿唐朝官制设置有“冬官大夫”一职,隶太史局所辖,属于“伎术官”。
伎术,在古文献中又作“技术”或“艺术”,“伎”与“技”同义,都是指才能;而“术”则与“艺”相通,泛指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和技能,只不过“艺”偏重于社会方面的知识,“术”偏重于自然方面的技能。“伎术”的含义在古汉语中要比在现代汉语中宽泛。
至于伎术官,在宋朝则是对“凡执伎以事上者”的统称,也就是在朝廷任职的专门技艺之士。天文官、医官等官职虽然设置甚早,但“伎术官”之名始于唐朝。王溥在《唐会要》一书中,特地辟有《伎术官》一条。唐朝时期的伎术官供职于秘书省、殿中省、太常寺、左春坊、太仆寺等机构,多半是直接地专门服务于皇室。
宋徽宗赵佶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农历12月18日,中书省在上疏中说:“和安大夫至医学,太史令至挈壶正,书艺、图画奉御至待诏,为伎术官。”
显然,宋朝的伎术官主要包括四类:一为医官,即“和安大夫至医学”;二为天文官,即“太史令至挈壶正”;三为书法官;四为绘画官,即所谓“书艺、图画奉御至待诏。在史籍《宋史·职官志六·入内内侍省》中记载:“翰林院勾当官一员,以内侍押班、都知充,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凡执伎以事上者皆在焉。”
在冬官大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冬氏。
注:
在宋朝,伎术官的社会地位不仅要比前朝前代皆要低下很多,而且还明显低于同朝的文官武将,因此对两宋王朝的整个社会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在所有与宋王朝敌对的政权里,诸如西夏、金国、以及后来的蒙古,其官制法理皆仿照宋朝,但在其国度中,伎术官的社会地位非常之高,社会待遇也比宋朝要好许多,因此常有伎术官偕家而至,逃至夏、金、蒙大展身手。大概,这也是两宋王朝必然衰亡的原因之一吧——前车之鉴啊!
第五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科尔沁蒙古冬果尔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冬果尔氏,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onggor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冬果尔氏多冠汉姓为冬氏。
碗花糕
王充闾
小时候,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是旧历除夕了。
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过年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给水缸满满地挑上几担水,然后再抡起斧头,劈上一小垛柴。到了除夕之夜,先帮嫂嫂剁好饺子馅,然后就盘腿上炕,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剩下的活儿,就由嫂嫂全包了。’
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包袱”不多,笑料有限。可到了父亲嘴里,说起来有味,听起来有趣了。原来,他自幼曾跟说书的练过这一招儿。他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顾自站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我是个“自由民”,屋里屋外乱跑,但多数情况下听从嫂嫂调遣。此刻,她正忙着擀面皮、包饺子,两手沾满了面粉,便让我把摆放饺子的盖帘拿过来。一会儿又喊:“小弟,递给我一碗水!”我也乐得跑前跑后,两手不闲。
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哥哥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下锅了。煮了一会,估摸着已经熟了,母亲总要在屋里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特别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为赚钱,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个铜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恭喜!小弟的命就是好!”按照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
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20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岁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四十三四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地疼我抱我。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年,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瓷碗,乡下闭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面团是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小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朝每日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
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我小时在家里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记下来。记得我五岁那年,哥哥突然染上疟疾,没熬几天便咽了气。冬去春来,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六岁。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
2
一天晚上,坐在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
嫂嫂不让爹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可你年轻,总要有个归宿。”
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到底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
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家门的。
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每年,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因为旧俗,寡妇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见面后,嫂嫂先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把我夹在两腿中间,亲亲热热地同父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送走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这样,一直到我长到十三四岁。
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难得见上嫂子一面了。因早年丧痛,又过分劳累,听说她身体一直不好。早些年一次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患急病去世了。我感到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
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她走后,我和你父亲更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摔了……”
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
关于“百家姓有姓冬的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阮怡彤]投稿,不代表博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boyu.cn/sz/173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羽号的签约作者“阮怡彤”!
希望本篇文章《百家姓有姓冬的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羽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百家姓有姓冬的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百家姓有姓冬的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宋版《百家姓》中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