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地理优越历史悠久 东湖何时更比西湖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理优越历史悠久 东湖何时更比西湖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历史文化魅力差异
东湖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地理位置优越,但东湖却只是湖北名湖,而不是中国名湖。东湖与西湖差距比较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湖北和浙江的专家们都探讨了个中原因,如宣传不够、开发不力、管理不到位、投入不足等。但
“历史人文资本的沉淀与升华不够”才是东湖落后于西湖的根本症结所在。
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把西湖比成西子美女,成为西湖人文特性的点睛之笔。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都与西湖有关,痴心女祝英台、多情女白娘子的爱情打动了千万中国人的心。鲁迅先生还著有《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散文,选入中国语文课本中。加上数不清的**、电视作品推介,使白娘子、许仙、雷峰塔的故事妇孺皆知。
虽然放鹰台、楚王饮马池、楚王墓等属楚文化遗迹,还有如九女墩、施洋墓等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址。但对于旅游消费的文化时代的游客们来说,却缺乏有吸引力的景点。景点欠包装,没有特色,就产生不了品牌吸引力。游客看完了没有任何能留下印象的地方,下次就不会再去。
“西湖是中国历史人文资源沉淀最为深厚,一直被人们认定是正宗的江南湖泊,武汉的东湖在文化底蕴上和西湖没有可比性。” 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张立明说。“我们不应该拿自己的短处去比较别人的长处。”
东湖发展应该突出自己的特色。例如,东湖的湖面面积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城中湖,湖上风景优美;自然景观组合好,有山有水;湖岸连绵曲折,适宜观赏。抓住自己的特点才能被旅客所接受。
地理位置差异
每次谈及东湖,不管是市民还是专家总喜欢和杭州西湖来比较。在许多市民的眼中,东湖的优美风景并不逊于西湖,而为什么比西湖的知名度与吸引力都要弱呢?
“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其实东湖并非缺少人文资源,南宋诗人袁说友就曾游至武昌东湖,并作《游武昌东湖》一诗。“所以去西湖游玩,不仅是风景和人文上的,更有经济上的因素。”
在周婕(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看来,东湖在人文上面也并不逊色,所以自然和人文的氛围并不是造成西湖高知名度的决定性因素。她认为,区域的劣势才是制约东湖发展的最大瓶颈。
张立明教授认为,东湖发展不好也和城市有关。“武汉本身吸引力有限,想靠东湖拉动全市的发展不实际。”杭州也不只是靠西湖一个景点,这座城市本身就有巨大的吸引力。从经济、到旅游都有很强的竞争力。
“如果东湖在上海,那它将比西湖还要出名。”周婕也这样认为。武汉市地处中部的经济低谷地带,这对东湖的品牌知名度及发展都有一定制约,而位于东部发达地区的西湖,则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她表示,武汉市还是需要将经济发展提速,整体上的提高才会更有利的带动东湖的发展。
科教资源差异
东湖和西湖相比还有一个最大的差异,东湖拥有西湖不可比拟的科教资源。东湖管理局宣传部副部长何连远说。
武汉大学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系桑祖南副教授说,东湖周边一共有7所部属高校,科教资源丰富,而西湖是没有这些高校资源的。东湖高校及科研机构集中,带来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桑祖南建议,东湖开发时可以考虑将这些高校资源整合在一起,像北京的北大、清华一样,形成一个独特的高校旅游线路,成为东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色是西湖所没有的。
武汉东湖:"无违无禁即可" 点燃创新创业激情
武汉东湖面积:88平方千米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简称东湖风景区,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东湖因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部,故此得名,现为中国水域面积最为广阔的城中湖之一,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其位于长江南岸,是由长江淤塞而形成,100多年前曾和武昌其他湖泊相通并与长江相连,水患频繁。1899年至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下令在长江与东湖之间修建了武金堤和武青堤,并在堤防上修建了武泰闸和武丰闸。在人工干预下,从此东湖及其周边的湖泊与长江分离。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面积88平方公里,由听涛、磨山、落雁、吹笛和湖北省博物馆五个片区组成,楚风浓郁,楚韵精妙。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碧波万顷,青山环绕,岛渚星罗,素有九十九湾之说。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东湖湖畔,成为一道绝佳的风景线。
自古以来,东湖就是游览胜地,屈原在东湖“泽畔行吟”,楚庄王在东湖击鼓督战(清河桥古桥遗址);三国时期,刘备在东湖磨山设坛祭天;南宋诗人袁说友用“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赞美东湖;李白在东湖湖畔放鹰题诗;毛泽东建国后先后视察东湖44次,在东湖接待了64个国家的94批外国政要;朱德在50多年前写下“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的诗句;当代作家陈运和在其散文《长江,中国的肠;东湖,武汉的胃》中,夸奖“曾消化过多少历史故事,也健壮了一座城市肌体”。近现代还有九女墩、陶铸楼、屈原纪念馆、朱碑亭等历史文化遗址,均在此。 省博物馆是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藏文物20余万件,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荟萃了湖北地区的文化遗珍。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骨化石郧县人头为镇馆之宝。
东湖是中国第二大的城中湖(中国最大城中湖为汤逊湖,同在武汉),建有国家湿地公园。拥有东湖梅园、荷园、东湖樱园等13个植物专类园。东湖梅园是中国梅花研究中心,拥有梅花品种320余种,其中152个品种登录国际植物名录,占全世界梅花登录品种的60%,居全球第一,拥有蜡梅品种100余种,占世界90%。
东湖荷园是中国荷花研究中心,有荷花700多种,占世界80%以上,是世界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荷花品种资源圃。东湖樱花园与日本弘前樱花园和美国华盛顿樱花园并称为世界三大赏樱胜地。种植樱花50多种10000余株,关山樱、云南早樱等都是樱花中的极品。植物王国,植物类型多样珍稀,景观独特。尤其是水生植物科数占中国水生植物科数的40.37%,世界的29.87%。
植物区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在维护景区生态稳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鸟的天堂,有珍稀鸟类5大类型234种。其中濒危鸟类2种、二级保护鸟类9种、省级保护鸟类10种,是观鸟旅游的绝佳场所。
武汉东湖:"无违无禁即可" 点燃创新创业激情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东湖开发区”,别称“中国光谷”。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武汉东湖:"无违无禁即可" 点燃创新创业激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武汉东湖:"无违无禁即可" 点燃创新创业激情
在湖北省武汉东湖,一杯“创”字拉花的咖啡惹来众说纷纭。
草根创业者看来,“创”的左边是吃饭的粮仓,右边是一双筷子,意思是靠创业自食其力。
投资人说,这个“创”的左边是投资人肩上扛着创业者,而右边两道杠是上市前闯过的一道又一道难关。
政府代表眼里的“创”又有所不同,左边两个C一个代表政府,一个代表产业,右边两竖表示一个好的政策带动扶持一个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实际上,这枚拉花被设计的最初的意思只是咖啡(coffee)、创新(creation)和创业(investment)、孵化(incubator)的首字母缩写而已。“围绕小小的一杯咖啡都会迸发出无限创意,可见光谷的创新氛围有多么浓郁。”光谷创业咖啡执行总经理宣洁感叹。
小到一杯咖啡的拉花,大到整个体制机制的突破,走进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给人留下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敢想、敢做、敢于另辟蹊径、敢于突破常规。这里被企业家称作政策特区、创业特区、人才特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诸多产业传奇和梦想奇迹。
《经济日报》记者走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仿佛置身在创新的潮水中,特意采撷几朵创新的浪花献给读者。
先行先试
推动制度创新
东湖的天地与别处不同,在这里,企业可以在更为宽松的环境中放胆创新,放手去干,激发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今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审议通过并施行。它将东湖高新区几十年探索的成果上升为法规。在东湖,“无违无禁即可”,鼓励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坚持“明确简政、彻底放权”,“倾其所有、一步到位”,最大限度地给予示范区政策支持。
“这部被称为‘光谷基本法’的《条例》彻底破除创业者的束缚,让他们放手一搏。”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武汉邮科院原本是一家单一的`科研院所,得益于东湖示范区科研院所转制的各种政策支持,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革。武汉邮科院院长童国华告诉记者,示范区有很多先行先试的政策,给了他们改革的底气和机会。武汉邮科院因此争取到国资委的特殊政策,成为国资委直管企业中唯一的高管拥有期权和股权的企业,实现了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
“没有示范区,这是不可能的。”童国华感慨地说。武汉邮科院实施了中长期激励计划:在全资子公司实行岗位分红权,根据岗位不一样,每个岗位拥有公司创造利润的分红权;在新创子公司里,允许技术员和管理者持股,并且允许他们持有超过国有股的股权;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在上市公司实施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同时,中层变为合同制,能干则留,不行就走,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端着铁饭碗了。
如今,武汉邮科院已经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员工从转制时的900人发展到2万人,成为国资委系统12家转制的科研院所中最大的企业。据童国华介绍,武汉邮科院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国际市场、利润、税收增长都在15%左右,继续保持稳健良好的增长势头。
不仅仅是武汉邮科院,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首批5亿元股权激励代持专项基金,推动烽火普天、华工安鼎等100余家企业实施股权激励。
有人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最大的成果就是政策创新,而这种创新还将继续下去。2014年,东湖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与开放先导 “双轮”战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力开展先行先试,制定了《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实施方案》及《先行先试工作清单》、《先期启动工作清单》。2014年,实施行政审批与服务、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和扩大开放等四方面42项先期启动事项,形成制度性成果38项。
鼓励研发
促进成果转化
东湖高新区以“中国光谷”著称,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束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是我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最大的光纤电缆研发生产基地,代表了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最强竞争力。
除了光电子信息产业,东湖还积极布局生物产业、环保节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为推动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东湖示范区不仅从管理体制、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及创新容错免责等9个方面提供支持,还积极推动区内密集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东湖示范区探索出校内研发、学校周边孵化、大学科技园产业化、高新技术开发区规模化的‘四级跳’模式,并且出台‘黄金十条’,大大推动了高校科研创新和技术转让,就是依据‘黄金十条’,示范区在2013年实现了项目标底全国最大、个人及团队分配比例全国最高的成果转化交易。”光电工研院副院长韩道说。
韩道所说的“黄金十条”即《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那场轰轰烈烈的成果转化交易就是光电工研院启动的 “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专利转让工作。该专利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实现挂牌转让,武汉沃亿生物公司作为受让方以1000万元取得该专利。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根据“黄金十条”中明确的“转化收益中至少70%归成果完成人或者团队所有”执行,骆清铭研发团队获得转化收益的70%。
在东湖示范区,“黄金十条”中一条“在成果所有权不变更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或团队可自主实施成果转化”的规定激活了400余项高校科技成果入园转化。
2012年,围绕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需求,东湖示范区研究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在允许和鼓励科研人员留岗创业、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为全国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进行了探索,并且加快对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试点的建设,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4所高校入选国家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试点。
2014年10月,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落户东湖高新区,成为我国布局建设的第五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当年,东湖高新区内积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8家,全区认定登记技术合同673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9.1亿元。
致力服务
吸引人才集聚
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省部级科研院所共56个,58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被称为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这里拥有创新创业的强大生力军,又恰逢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光谷最大限度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给予创新创业者周到的服务和大力度的支持。
在光谷创业咖啡馆,记者遇到了“90后”CEO付小龙,这位大学尚未毕业的年轻人如今执掌着一家市值6000万元的公司,带领着一帮“80后”的哥哥姐姐,开发了一款名为“恋爱记”的APP。现在产品已经有300万用户,并获得1000万元投资。
“光谷创业咖啡馆是雷军和合伙人李儒雄创立的创业孵化器,在这里不仅有很好的平台接触投资人和知名企业家,能得到创新创业最直接的指导,而且聚集了很多资源,能帮助企业更好地成长。”付小龙说。
在光谷创业咖啡馆,咖啡从来都不是主打产品,大部分来这里的年轻人,只需要一杯免费的水。许多年轻人说,这里卖的不是咖啡,而是梦想。“年轻人创业的空间基本免费,示范区有青桐计划,每年投入5000万元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凡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100平方米以内,第一年免租,此后三年租金减半。”李儒雄说。
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短短两年时间,光谷创业咖啡孵化出近80个创业团队,培养超过5000个创业项目。
目前,东湖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3家,其中,1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去创吧、DEMO咖啡等都已经成为创业者心中的天堂,吸引越来越多的加入者。
为了更好地服务互联网创新创业,今年,东湖示范区组建“互联网+”产业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由来自高新区的10家互联网企业负责人进行面试、选拔,专职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
东湖高新区近两年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点燃了近百万大学生、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创业激情。2014年高新区新登记科技企业4293户。
武汉东湖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东湖开发区”,别称“中国光谷”。于1988年创建成立,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1年被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全国四家“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之一。2016年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并获批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
东湖高新区规划面积518平方公里,下辖八个街道、八大产业园区,集聚了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66名两院院士、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
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谷光纤光缆占全国市场66%、国际市场25%,销量世界第一,培育出中国信科、长飞光纤、华工科技、华工激光等全球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
东湖高新区明确了“三步走”发展方略,提出了全面推进“世界光谷”发展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光电子信息产业全球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基本建成“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中国光谷”影响力大幅提升;第二步,到2035年,进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初步建成“世界光谷”;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全面建成“世界光谷”。
地理环境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洪山区,江夏区境内。下辖8个街道。在东湖、南湖和汤逊湖之间,东起武汉外环线,西至卓刀泉路,北接东湖,南临汤逊湖,面积518.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0.6万(2012年)。由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中心城等八大园区组成。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紧邻中心城区,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区内地势北高南低,湖泊密布,山峦起伏,绿化和水面多达200 平方公里。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6.4℃,气候宜人。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直线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41公里,距离华中地区水陆联运中心武汉港20公里,距离武昌火车站8公里,距离汉口火车站28公里。到2000年底,区内有珞喻路、雄楚大道、关山大道、光谷大道、高新大道,民族大道等主干道,形成“两横三纵”的城市道路骨架系统。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高等院校林立,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等58所高等院校,100万名在校大学生;科研机构众多,有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52名两院院士,2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年获科技成果1,500余项,是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科教实力居全国第三。
到2000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85,914名从业人员中,中专学历占19%,大专学历占22%,大学学历占21%,博士、硕士占4.5%;平均每平方公里科技人员达到5,000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达5,880人,占在册职工的5.8%,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达12,966人,占在册职工的17%。1996年后,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在册职工中已占到20%。
自然资源
区域面积224平方公里,园区实现“九通一平”,建立专业园区10多个,提供专业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供水:武汉市水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巨大,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资源年可利用量达300亿立方米,东湖开发区的供水符合国家标准,日供给量超220,000立方米,区内供水管网完善,拥有两条DN1000自来水管道直达区内主要产业园区。
电力:区内拥有110KV变电站两座,220KV变电站一座,500KV专线一条,可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
天燃气:供应充足,管网沿光谷各主干道铺装,当前价格为2.3元/m (居民),2.65元/m (工业)。
排水:5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正启动建设5万吨二期扩容工程;另一座20万吨污水处理厂正申报建设;40公里20万吨中水排江管道11月底即将铺装完成,2008年启动第二条排江管道建设。水电气价格比沿海地区低1/3。
社会事业
东湖高新区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131”产业格局。
1、光电子信息产业
光谷已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是我国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是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我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年产光纤7000万公里;激光企业200多家,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超过50%);拥有我国光电子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近年,华为在光谷建成国际上最先进的光通讯半导体芯片研发中心,新思科技等建立了集成电路产业研发集群,全球光电研发基地正在形成。
2、生物医药产业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即光谷生物城)是高新区以“千亿产业”思路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2012年在全国26个生物产业园区中综合排名第三。光谷生物城建设五年来,实现了“五五”跨越,形成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等5大园区,建设面积500万方,聚集海内外企业518家,产业年总收入达到512亿元,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等5项世界领先成果实现产业化。
3、节能环保产业
高新区在生物质能源、电力环保、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新能源服务等多个领域优势明显,2013年实现总收入789.21亿元,增长19.67%。生物质新能源领域,阳光凯迪是全国生物质能源行业的标杆企业,其生物质发电技术、生物柴油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高端装备制造业
数控领域的创新成果国际领先,华中数控的国产数控系统应用到卫星零件批量加工等航天领域。武重集团超大超重型数控机床推动我国极限装备制造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成功应用于核电装备、大型船舶等国产重大装备与极限制造领域,被列入2012年度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滨湖机电研制出世界上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机。在智能电网领域,武汉南瑞公司新一代雷电定位系统在雷电广域探测及其定位技术、220kV复合材料杆塔基体材料和大尺寸产品的制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5、现代服务业
高新区拥有全国唯一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并且在文化创意、软件服务外包、金融后台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2011年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移动互联网、软件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实现总收入1335.48亿元,增长33.24%,成为高新区第二个千亿产业。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等30家金融机构后台签约入驻光谷金融后台服务区。
;关于“地理优越历史悠久 东湖何时更比西湖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涵忍小公主]投稿,不代表博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boyu.cn/sz/158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羽号的签约作者“涵忍小公主”!
希望本篇文章《地理优越历史悠久 东湖何时更比西湖强》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羽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地理优越历史悠久 东湖何时更比西湖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理优越历史悠久 东湖何时更比西湖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