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原文句子: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古文今译:(智辩、伪诈、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朴质,减少私欲。
我的理解: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弃绝伪诈,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
也就是说,上层领导者若能在素朴、少私寡欲的作风下,弃绝智辩、伪诈、巧利,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则可使人民得以享受安定、孝慈,并生活在安宁的社会环境中。
巧饰的流行,会形成种种有形无形的制约,拘束着人性的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社会人类真能以此为生活的态度,天下自然太平。如若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便是一辈子的幸福。
......(待更新,这属于“我读《道德经》”系列内容)
《老子他说》读书笔记20——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出自《道德经》十九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需要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原文还有一句“绝学无忧”,意思就是“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简单可以理解是 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保持纯洁朴实,减少私欲才能避免祸患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什么意思?
译文:人们如果不卖弄聪明才智,百姓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社会上不需要以仁义作为宣传口号,百姓才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杜绝和抛弃巧诈私利,盗贼就不会存在。这三者,以为文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百姓有归属:思想纯洁无暇,怀抱原始天然的朴素,减少私欲。
感悟:老子并不是反对仁义道德,而是要废除那些假仁假义,伤天害理的做法。我们看到历史上古今中外的故事,很多是口头上大吹仁义道德,要帮忙人家、救助人家,结果对方倒了大霉。这种仁义其名、侵略其实的勾当,非常要不得。
平常做人做事,老老实实、规规矩矩,那便是真修道。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见素抱朴: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之一。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
读音:xiàn sù bào pǔ
2、少私寡欲:寡:少;欲:欲望。指仆人的欲望很小。
读音:shǎo sī guǎ yù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近义词清心寡欲?
读音:qīng xīn guǎ yù
意思:清:清净;寡:少:欲:欲望,需求。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
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三折:刘均佐,我奉师父法旨,等你清心寡欲,受戒持斋,不许凡心动。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这三点,因为意思空洞不好理解,所以令其有所从属:清除对人民心灵产生污染的毒素,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之中,以保持他们浑厚质朴的天性,可减少人民的私心贪欲。抛弃外饰伪学而守其天性淳朴,可无舍本取末之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并非是厌恶、不用真正的圣智贤能,也不是反对仁义之行为,而只是反对用荣誉名号、高官厚禄等东西来进行标榜、崇尚。标榜、崇尚的结果,往往是使人在名利的诱惑下争相主观施为,甚至做伪、做表面文章。而且在这些形名的炫耀下,常常使人们丧失掉人性的客观评判标准,从而被"大伪"所蒙敝。所以,放弃以圣人为榜样的教育,去除伪言、伪行和伪辞,才能使民众获得真正的好处。圣贤们用心良苦,提供这"仁义"药方,希望医治社会之弊。但老子不仅深懂医理,而且精通药性。老子认为,上上策应是保持社会人群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某种基因发生了突变引起的。而保持社会人群身心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用这样的方法,来保持人民天性基因的淳朴,不让人民的身心失调。舍弃仁义之说,放下君王自以为是的仁政,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人人平等,社会才能变得和谐。不巧立名分,不诈设圣人榜样,那么,为迎合统治者编造荣誉谎言的政客,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以上三方面,文字的表达无法穷尽一切大伪,要不被牵着鼻子走,就要探求本心的追求。
仁义礼智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只能是治病用的权宜之计,不能用于养生。但人们看到这些药的毛皮功效后,却认为其能强身健体、保命无忧,于是对于社会这个机体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以至于机体百病丛生。
真正明智的作法,是将身体调理到归于正常之"朴"。这个调理的方法就是就是"见素"。"见素"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以经解经)"见素",就是说呈现在民众面前的事物应当该是朴素、纯洁、朴实、自然,而不是虚假、伪饰、欺诈、蒙骗。如果能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中,便能"浊以静之徐清",便可逐渐减少他们的私心贪欲,恢复他们浑厚淳朴的天性。所以,要反观本心,让一切事物都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对世间的人和事,少一些偏私之心,多一些容纳共存之意,减少对名分、荣誉的偏执,不要效仿圣人身上那些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行为,保持自己的本心。抛弃那些圣人榜样之学、仁义之说、孝慈之道、忠义之行,社会才能减少祸患,人们才会合道而生。
这章的内容比较空洞,所以有很多是我摘抄的,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一下就是,个人成长过程中要放弃对浮华虚名的追求,不要金钱至上,不要以位高权重的无德之人,比如贪官为榜样,不要心存妄念,玩物丧志。而要保持本心,宠辱不惊,坚守美好。
关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承一莹]投稿,不代表博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z-boyu.cn/sz/145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博羽号的签约作者“承一莹”!
希望本篇文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博羽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原文句子:此三...